2025年11月07日14:05 來源:人民網
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“只要心懷熱愛,每一步探索的路都會開出花來。”
站在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上,當代青年該如何選擇職業道路?11月4日,在“青春華章·青知講說人”青春分享會上,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代表,用各自的成長故事給出了他們的答案。
無懼質疑,他們將熱愛變成職業
本次分享會中首位講述的,是北京“面人郎”第三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郎佳子彧。從北京大學畢業后,他選擇了一份看似冷門,實則承載著自己“純粹熱愛”的職業——傳承面塑技藝。
面對家人“這行養不活你”的勸阻,他並未動搖,反而更加堅定了“將熱愛變成事業”的決心。

郎佳子彧主題分享《冷門非遺OR熱門網紅》。(主辦方供圖)
同樣因熱愛而堅持的,還有身兼醫生與作家雙重身份的蘇東寧(筆名檸檬羽嫣)。當她13歲第一次創作長篇小說時,父母卻以“耽誤學習”為由勸她停筆。但她不願放棄,“偷偷寫啊!晚上把電腦藏在被窩裡寫。”
憑借這份執著,17歲時,她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小說。如今,醫學的嚴謹與文學的浪漫,已成為她職業生涯中相輔相成、彼此滋養的“一體兩面”。

蘇東寧主題分享《人生AB面,如何都精彩?》。(主辦方供圖)
他們的職業選擇,正是當代青年擇業觀的生動縮影。對許多年輕人而言,工作不僅是賴以生存的手段,更是契合自身興趣、助力個人成長、發揮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。熱愛,如同職業航程中不滅的燈塔,指引著他們穿越迷霧,篤定前行。
敢於探索,他們用汗水耕耘熱愛
“大家是否幻想過世界上存在完美人生攻略,照著選就能直達人生巔峰?”本次分享會上,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金融學院團總支副書記、輔導員胡鑫雨提出的問題,引發了現場數百位學子的共鳴。
中學時期,胡鑫雨也曾向往那些看似光鮮的“完美”職業。但在高考失利進入專科后,她一度對職業選擇感到迷茫。“職業生涯不是復制別人,而是找到自己的節奏”,老師的話點醒了她,讓她重新審視自身優勢,實現了從專科生到考上輔導員博士的職業跨越。
“最完美的選擇,不是那條看起來最光鮮的路,而是讓你走過的每一條路都開出花。”在她看來,“完美”的職業不應由外界定義,而應在自我成長中不斷探索、深耕與成就。

胡鑫雨主題分享《人生需要規劃嗎?》。(主辦方供圖)
現任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級焊工的爾基,同樣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職業道路。兒時村裡搭牛棚的經歷,讓他對焊接產生了興趣,這份興趣也引領他走出大山、走進職校,成為一名技術“藍領”。
而畢業后親身參與國家工程建設的過程,則讓他更深刻地意識到焊接技術所承載的責任與使命,“焊接完成后,要在未來的6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,承受高溫、高壓、高震動的考驗。”
為精進技能,他每天苦練15個小時,僅用三個月,就取得了通常需要一年半以上才能獲得的國家核安全局焊工資質。“終生為核安全負責”的誓言,不僅刻在焊縫旁的鋼印上,也刻進了他的職業信仰。

爾基主題分享《職校青年可以走多遠?》。(主辦方供圖)
扎根平凡,讓熱愛綻放青春之花
追逐理想的過程並非坦途。許多青年秉持著“干一行、愛一行、專一行、精一行”的職業信念,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初心、久久為功,書寫出不平凡的青春價值。
傳承面塑技藝后,郎佳子彧不僅圍繞時代主題創作出播放量超千萬的短視頻,還在人民大會堂向各國元首展示技藝,讓“冷門”非遺成功“破圈”,煥發出全新的文化活力。
蘇東寧創作的罕見病題材小說被搬上熒幕,劇集不僅喚起了公眾對罕見病群體的關注,也推動了文學創作與社會公益的良性互動。
胡鑫雨則結合自身經歷為高校學子提供就業指導,幫助他們探索兼具個人價值與社會意義的職業方向。
而從藏區走出的“放牛娃”爾基,已逐漸成長為參與“華龍一號”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大國工匠。在他看來,“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從哪裡出發,而在於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。”
職業有別,信念相通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青年將自身熱愛淬煉為終生事業,於精益求精中打磨匠心,在服務社會裡彰顯價值。他們播下的每一顆名為熱愛的種子,終將在時代的沃土裡生根發芽,綻放出絢麗的青春之花。(肖聰聰、實習生甘嘉穎)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