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 佳
2025年09月22日08:34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,把“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”列為城市工作7個方面重點任務之一。不久前印發的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提出,“加強‘平急兩用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,構建總量充足、布局合理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”。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成為提升城市韌性、守牢城市安全底線的重要抓手。
城市是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方面活動的中心。面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沖擊,城市需要統籌好常態社會秩序和非常態應急管理兩種狀態,既保証各類應急需求得到有效回應,又維護好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。建設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,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、抵御風險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徑。
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是集隔離、應急醫療和物資保障為一體的重要應急保障設施,“平時”可用作旅游、康養、休閑等,“急時”可轉換為應急場所,滿足應急隔離、臨時安置、物資保障等需求。以北京市平谷區為例,在城市規劃中瞄准重大突發事件,明確“吃、住、行、醫和集中承載”五大基本需求,並構建了五大應用場景。農副產品保供基地、旅游居住設施、高速公路服務區、區鎮村三級醫療應急服務體系等,都具有“平急兩用”功能,構成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准備體系。各類基地“平時”多是市場化運營,也是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、城鄉融合的重要抓手﹔到了“急時”,它們又充當應急處突的攻堅力量。可以說,對標的需求是“急”,而運行的方式是“平”,是一種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、以不變應萬變的治理新思路。
在現實應急管理場景中,治理體系常常遇到的一個難題是如何實現“平”與“急”的快速轉換和有序銜接。如果不能恰當地轉換和銜接兩種秩序,可能帶來反應遲緩、應急不足或過度應急等不良后果。對此,在建設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過程中,應該統籌兩種社會秩序中的各類需求。將應急的標准預先內嵌於各類空間建設、物資儲備、生活方式之中,比如旅游區建設充分考慮空間隔離、交通運輸、醫療供給等方面的專業要求,使各類資源真正藏之於民、用之於民,在“急時”迅速完成角色轉換。“平時”的各類標准、程序同“急時”基本一致,同時注重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,才能實現平急轉換的無縫銜接,在應急狀態下快速調動各類資源。
往深層看,“平”與“急”的內在合一與外在銜接,並非局限於城市空間規劃的工程性措施,更體現為常態市民生活和應急管理訴求的高度統一。因此,“平”與“急”的轉換應當超越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維度,上升為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,體現城市發展與治理的韌性邏輯。一方面,“急”內嵌於“平”之中,能夠以不變應萬變,保証治理體系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韌性﹔另一方面,“平”又以“急”為目標,運用底線思維,把准備做足做充分。
“唯有道者,能備患於未形也,故禍不萌。”把“平”與“急”作為一體兩面,將高質量發展、高水平安全和高效能治理統籌起來,有助於更好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,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。
(作者單位:中共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應急管理研究院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9月22日 05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