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志高
2025年09月22日08:34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陝西一家影視基地裡,150個風格各異的拍攝場景正24小時運轉,每天最多11個劇組同時開機﹔國外來的年輕演員感慨中國短劇的產量大,“這裡確實有更多的機會”。生動的細節背后,是中國短劇“出海”的蓬勃圖景: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、市場規模劍指百億美元。
短劇之“短”,恰是其破局全球市場的密鑰。當傳統影視還在為長敘事絞盡腦汁時,1—15分鐘的短劇用“快節奏、強沖突、高情緒”精准擊中了當代人的碎片時間。這種“微敘事”打破了文化傳播的壁壘,用最朴素的情感共鳴,敲開了全球觀眾的心門。不需要復雜的歷史背景,不受“文化折扣”影響,一個個懸念設定,一段段反轉片段,能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找到生活共鳴。
短劇“出海”,絕非簡單復制粘貼。2024年陝西西安的一家公司僅拍攝海外劇四五部,2025年已近20部。這背后,是“中國速度”與“全球需求”的同頻共振——從場景搭建到服化道配套的“一站式服務”,讓劇組可以“拎包開工”,滿足了海外市場對高頻更新的迫切需求﹔而當海外演員渴望“拍很酷的作品”時,中國短劇產業鏈的成熟度為這種渴望提供了實現的土壤。中國用成熟的影視工業體系,回應了全球觀眾的“即時滿足”消費需求,也讓“中國故事”有了更靈活的輸出渠道。
當然,短劇的百億美元量級絕非終點,要走得更遠,還需跨越“文化深水區”。當“翻譯即出海”的初級模式逐漸觸達天花板,如何讓“中國表達”真正融入全球語境?簡單讓角色改說英語還不夠,還需要深度挖掘人類共通的情感話題——親情、愛情、奮斗、成長,這些或許才是短劇能在全球持續流行的關鍵。同時,也要培養既懂中國敘事又通國際規則的創作人才,建立“中國劇本+本地演員+屬地宣發”的合作機制,推動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轉變為雙向對話。
小屏幕能映照大時代,從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崛起,更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覺醒——以最本土的故事,觸達了最廣闊的世界。短劇“出海”啟示我們:真正的文化自信,在於微小處的人性共鳴,在於自然而然的“情感共振”。當全球觀眾為同一個故事情節歡呼時,那些跨越山海的互動,早已在彼此心中種下了理解的種子。
(摘編自《雲南日報》,原題為《中國短劇何以破圈出海》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9月22日 05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