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龍江一農場建好用好高標准農田——
本報記者 方 圓
2025年09月22日08:18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![]() |
圖為任永正在田間查看一體化智能設備運行情況。 |
黑龍江北大荒集團普陽農場,種植戶任永捧起一把剛收獲的稻谷,籽粒圓鼓鼓的。
“永哥,你這稻子瞅著多壯實。”一旁的鄰居張建軍打趣道,“現在放心了吧?你那時候非著急。”
“夏管的時候地裡像‘畫了花’,擱你也會急。”任永笑了。
啥叫“畫了花”?正常來講,同一片田,水稻應該長勢整齊、色澤均勻。但今年6月,任永這片剛改造完的田裡,離灌溉口近的稻苗又黃又矮,與其它稻苗對比鮮明,遠遠望去,稻田就像“畫了花”似的,這和他預想的可不一樣。
去年,普陽農場通過國債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進行規模化格田改造,任永的154畝水田在其中。推土機鏟平、激光平地機校准、衛星平地儀監控,原本高差有20厘米的地塊,被平整到5厘米內﹔52條舊田埂,也被全部鏟除,還新增了7畝有效種植面積。
田成方、渠成網、路相通、機好走。過去,這154畝地插秧要雇6個人干3天﹔現在大馬力智能插秧機暢通無阻,隻需3個人,1天半就能完工,柴油用量也從7桶降到4桶。“人工、燃料,一年能省1.5萬元。”任永心裡美滋滋。今年,他格外上心,盼著秋季豐收,直到地裡“畫了花”。
“要是稻苗長不好,產量估計得低一成。”任永清楚,長勢參差不齊會讓矮稈水稻照不到光、吹不到風,還可能生病虫害,放任不管,麻煩就大了。
“還不如不改!”任永又氣又急,一個電話打給了普陽農場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技術員周偉。
“周技術員,快來幫我瞅瞅,稻田出怪事了!”
不到半小時,周偉就背著工具箱趕來。他把測溫儀插進灌溉口的水中,上面顯示“10攝氏度”﹔又走到田間測試,水溫卻有25攝氏度。
“溫差15攝氏度,太大了。”周偉說,格田擴大后,一邊是晒熱的田水,一邊是從地下抽上來的冷水,熱量不同,苗兒肯定長不齊。
水溫不一致,這個挑戰在過去的小格田種植中沒遇到過。
怎麼解決?“凌晨的時候,地下水與稻田水的溫差能縮小到10攝氏度內,澆地更合適。”周偉說。
“那還得凌晨起來澆地?”任永更困惑了。
“新改造的田,就別用老法子澆啦。”周偉帶任永來到智能灌溉口旁,“用手機就能操作,啥時候澆、放多少水,手機上設置好,自動出水,不用人管。”
說著,周偉指導任永打開“北大荒農服”程序,154畝地顯示在屏幕上的衛星地圖中。點擊“智能灌溉”,選擇“02:00—09:00”時段,再輸入所需用水量,最后“下發指令”。
“真能行?”見任永還是猶豫,周偉說:“您信我,兩茬水后再看,苗兒准能緩過來。”
兩天后,靠近灌溉口的稻苗挺直了些,葉子也透出了新綠。
“賴我,這5個智能灌溉口去年就裝了,一直沒在意。看來,稻田改好,思路和技術也得跟上。”任永說。
截至去年底,黑龍江省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近1.2億畝,居全國首位,佔全省永久基本農田的59.1%。而隨著農田改造,一些新問題冒了出來,像任永遇到的這種情況時有出現。普陽農場負責人介紹,針對大田水溫問題,10余名農業技術員連續一周監測水溫、土壤濕度在不同時段的變化,為“凌晨灌溉”方案提供科學依據。
問題解決,任永心裡踏實了。154畝地,今年產量預計能提升1.3萬斤,按當前價格算,多收入1.5萬元﹔新增7畝地,又多了1萬元﹔再加上節約的1.5萬元,總共能多賺4萬元。摩挲著糧堆上的谷粒,任永咧嘴笑了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9月22日 02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