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婺源縣呵護藍冠噪鹛,擦亮“生態名片”
本報記者 周 歡
2025年08月11日08:48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![]() |
藍冠噪鹛在枝頭嬉戲。 |
![]() |
月亮灣航拍。 |
![]() |
石門村。 |
核心閱讀
近年來,江西婺源不斷加強藍冠噪鹛保護,其野生種群數量從2000年的50多隻增長到現在的600多隻。憑借藍冠噪鹛這張獨特的“生態名片”,當地觀鳥、民宿等產業迅速發展,帶動村民增收。
“嘀呴、嘀呴……”一陣鳥叫聲穿林而過,兩隻藍冠噪鹛追逐嬉戲,落在河岸淺灘。
25年前,同樣的“嘀呴”聲,令當時在野外科學考察的林業工作人員十分驚喜。經確証,消失81年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藍冠噪鹛再次現身江西婺源!
記者來到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中心區——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,每年4月至7月繁殖期,許多藍冠噪鹛會飛到村裡230多畝的沙洲上,棲息、繁衍。
護鳥先護沙洲,為鳥兒建個舒適的家
喜歡與人類相鄰而居、愛洗澡、對環境要求高——這是藍冠噪鹛的習性。
沙洲緊緊依偎石門村一側的河岸,岸邊草木蔥郁,成片的水稻田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小山丘腳下。在沙洲北部,沿岸的草叢裡藏著一排方形鋼筋籠,裡面放滿了大石塊。“這片沙洲就是藍冠噪鹛的家。”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張鳳鶯說。
護鳥先護沙洲。曾經,沙洲面積被水沖得越來越小。張鳳鶯說:“我們請來南京大學的專家支招,用鋼筋石籠加固堤岸,並在岸邊鋪鵝卵石。”
村民陳社泉記得,好幾年前下了一場雨,沙洲上有樹倒了,鳥窩也掉了下來,不見鳥兒的影子。好在幾天后,藍冠噪鹛又飛了回來。“再建一個家,要讓藍冠噪鹛住得更好、吃得更好!”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話讓陳社泉心安。
地上種植楓楊、樟樹、水杉、竹子、美人蕉等鄉土植物,水下種蘆荻等水生植物,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以生物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。
幾年前,一名觀鳥員看到幾隻藍冠噪鹛在村裡啄食柿子,張鳳鶯聽說后靈機一動:“原來它們是雜食鳥類,好說!”來年就種下不少柿子樹和草莓。
當下,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同步推進整體生態修復。今年,婺源縣制定藍冠噪鹛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,計劃5年內新增藍冠噪鹛適生面積9000畝。
推行生態補償,讓鳥兒安全自在棲息
村民打心眼裡愛鳥不假,但在村裡的生產生活和保護鳥兒之間也曾有過權衡和取舍。
2019年4月底的一天,負責護鳥工作不久的張鳳鶯發現,沙洲上,藍冠噪鹛和雞都在地上找虫子吃。
沙洲上一二十個雞棚,少說也有兩三百隻雞,會與藍冠噪鹛爭搶食物。當年5月初,張鳳鶯就與村委會商量,著手拆掉雞棚,另劃養雞區域。
“護鳥歸護鳥,怎麼雞都不讓養了?”部分村民“不買賬”,張鳳鶯聽到不少抱怨。沙洲上還有幾塊茶園、菜地,村民們需要管理養護,也會干擾藍冠噪鹛棲息。
2024年,婺源縣林業局在石門村推行“政府付費買生態”,婺源縣自然資源局頒發了自然保護地地役權登記証。村民們得到生態補償金,停止在沙洲上的耕作、養殖等生產經營活動。
沙洲回歸自然,藍冠噪鹛“家族”不斷壯大。張鳳鶯說:“婺源藍冠噪鹛野生種群數量從2000年的50多隻增長到現在的600多隻。”
發展生態旅游,人鳥和諧帶動增收致富
愛鳥亭、安鹛百貨店、藍冠噪鹛牆繪……如今的石門村,愛鳥氛圍日益濃厚,藍冠噪鹛元素滿滿。
正值暑假,幾名家長把手機鏡頭對准樹梢,拉近畫面,兩隻藍冠噪鹛越來越清晰,一旁的孩子們圍上來,“頭頂藍羽毛,肚子黃羽毛,真漂亮!”
藍冠噪鹛多了,來石門村的人也多了——去年,全村接待游客數量達65萬人次。
“石門村能‘火’起來,靠的就是藍冠噪鹛這群‘寶貝疙瘩’!”王村黨支部書記俞志金說。
人鳥不相擾,游客全年不得進入沙洲。每年4月至7月的藍冠噪鹛繁殖期,還要關閉石門村一側的河岸步道。
“藍冠噪鹛繁殖期那4個月,村裡也有的看!”張鳳鶯說,“村裡還有藍冠噪鹛科普館和濕地公園研學基地,游客可以在科普館‘聽聲辨鳥’單元參與答題互動,體驗感滿滿。去年,科普館和研學基地共接待游客33萬人次。”
村民許美玲以前在縣城開餐廳,去年5月回到村裡,把家裡的老宅改造成民宿,“開業以來營收額超70萬元。”
“2023年初,村裡隻有幾家民宿,現在有36家。”俞志金說,“村委會統一規劃了12個攤位,供村民出售本地特產,去年全村人均增收3.6萬元。”
石門村對面,月亮灣景區項目正加緊施工。項目負責人王應新介紹:“村委會與縣文旅集團合資成立竹筏公司,聘請45名村民做筏工,村民還能參與分紅。”
在研學基地的櫥窗裡,印有藍冠噪鹛形象的書包、水杯、帽子等文創產品即將開售,張鳳鶯感慨:“創收是一方面,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藍冠噪鹛,喜愛它們,保護它們。”
依托珍稀鳥類資源,婺源縣打造110公裡“翼境婺源”觀鳥長廊,開辟10個生態觀鳥示范基地,去年接待觀鳥游客超100萬人次,經濟效益超1億元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8月11日 13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